【地評線】荔枝網評:解鎖江蘇外貿9.6%的增長密碼
一季度,江蘇貨物貿易出口9049.9億元,同比增長9.6%。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貿易形勢,作為開放大省,江蘇省外貿在壓力下展現了強勁的韌性。一季度平穩開局的背后,凝聚著眾多企業對于國際國內市場的敏銳觀察和快速反應,也離不開政府部門的周到服務和政策托舉。
外貿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一季度江蘇外貿在逆全球化浪潮與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同比增長9.6%很不容易。這不僅是數據的增長,更是中國外貿轉型升級的縮影。從原產地證書到出境加工政策,從“小單快反”到內外貿同船運輸,江蘇外貿的突圍之路,揭示了中國制造在變局中的生存邏輯:政策工具與企業創新形成合力,方能在全球產業鏈重構中站穩腳跟。
政策紅利是降本增效的“及時雨”。2024年以來,我國進一步優化貨物貿易外匯業務流程;持續推進本外幣一體化,促進跨境貿易投資便利化;對優質企業的貿易外匯收支,指導審慎合規的銀行給予更多便利;出臺優化外貿企業名錄登記管理、簡化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企業貿易收支手續等6項政策措施。一季度江蘇對東盟進出口同比增長22.3%,這一亮眼成績的背后,是自貿協定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如,金東紙業通過中國-東盟原產地證書將出口關稅降為零,單季對東盟貿易額突破10億元;江陰貝卡爾特憑借同類證書節省50萬元關稅,實現出口貨值翻倍。
更值得關注的是政策創新的溢出效應。如東渡紡織的“出境加工”模式,通過海關政策打通“國內研發-海外加工-返銷內需”閉環,本質上是將中國制造的利好曲線向兩端延伸。張家港5家紡織企業集體受益的實踐表明,當政策設計精準對接產業鏈需求時,便能激發“四兩撥千斤”的效能。這種“制度性開放”的創新,比單純減稅更具戰略價值。
技術創新實現從價格競爭到價值突圍。面對國際市場需求變化,江蘇企業展現出驚人的創新能力。摩騰運動捕捉到“躲避球”細分市場,依托RCEP稅率遞減機制,將3.6萬元關稅優惠轉化為產品升級資本;常州光陽摩托為電動車加載智能系統,用“智慧羅盤”打開歐洲高端市場。這些轉型印證了管理學家赫爾曼·西蒙的“隱形冠軍”理論:中小企業通過深耕細分領域,同樣能建立全球競爭力。
更具啟示性的是傳統產業的“柔性轉身”。玩具、服裝行業將交貨周期壓縮至1周以內,這種“小單快反”模式實質是對“長尾理論”的實踐——通過快速響應分散化、個性化需求,在紅海市場中開辟藍海。正如泰茂車業用2項實用新型專利撬動5000萬元出口額,中國制造正從規模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內外循環,加速構建抗風險“雙支撐”。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廣大外貿經營主體快速響應全球市場的多樣化需求,不斷推出“新品”“潮品”,依托跨境電商等新業態開拓市場空間,展現出強勁的應變能力與發展活力。無錫港“錫集7號”駁船混載內外貿集裝箱的實踐,暗含了雙循環戰略的落地密碼。運輸時間縮短1天、物流成本下降10%以上的實效,打破了內外貿割裂的傳統困局。金陵海關首創的“同包同車”模式更將改革推向縱深:32萬單跨境電商包裹的降本實踐,本質是通過制度創新降低交易成本。這些探索的價值不止于數據增長,更在于構建起“東方不亮西方亮”的彈性供應鏈。
外貿是我國開放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鍵樞紐。可以說,江蘇外貿9.6%的增速背后,既有政府“有形之手”的精準托舉,又有企業“無形之手”的市場嗅覺,這樣的增長才真正具有可持續性。相信,在政策紅利、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的多輪驅動下,江蘇乃至中國外貿定會以昂揚姿態邁向更高水平發展新階段。
- 【地評線】紫金e評:為青年鋪就通向未來的希望之路2025-04-27
- 首破萬億大關,“藍色引擎”活力澎湃2025-04-27
- “改”出城市新顏值 繪就幸福新圖景2025-04-27
- “樂享園林”,以“方寸之美”滿載民生“大幸福”2025-04-27
- 當好“伯樂”,讓更多“千里馬”馳騁江蘇2025-04-27
- 江蘇南京:雙核驅動,引領都市現代農業騰飛2025-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