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遇上大灣區|在南京,來一場雙向奔赴
4月24、25日,由江蘇省委網信辦和省廣電總臺聯合主辦的“長三角遇上大灣區”融媒新聞行動網絡主題采訪團走進南京,探訪江蘇自貿區南京片區、紫金山實驗室、南京城墻博物館以及聯動共治蘇皖烏江站,全方位感受南京創新與發展并進、文化與科技同行的城市底蘊。
生物醫藥產業是南京重點打造的先導產業集群之一,也是南京建設產業強市、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攻方向。
24日上午,采訪團一行踏入南京生物醫藥谷。江北新區生物醫藥國有公共服務平臺構建打造“6+3”技術服務體系,涵蓋基因測序、質譜分析、大數據應用等六大技術中心,并提供三項專業技術服務,為產業創新筑牢根基。作為長三角地區重要的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南京的生物醫藥產業正呈現蓬勃發展的生機和活力。
“在2024年之前,我們跟大灣區之間的合作主要集中在上下游的企業合作。2024年之后,我們成立了首個高校生物藥區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和很多粵港澳的大學進行項目聯動”。南京江北新區生物醫藥公共服務平臺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盧清瑤介紹道,“比如說,很多高校的老師想要將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我們這邊就可以提供配套資金和技術幫助,讓項目進行高效轉化。”
科創合作是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在這一領域同樣積極拓展。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郜軍表示:“我們和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等院校,以產業的真需求作為研究生的培養課題,實行雙導師,按照項目制聯合培養了近百名的研究生。”
據悉,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和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大學等院校緊密攜手,圍繞前沿科學技術,包括在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學,量子科技,以及智能裝備制造等領域,聯合實施了一批聯合研發的創新項目,目前為止已有16個項目正式實施,為推動相關領域的技術突破和產業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
“未來我們也將著力推動長三角區域和大灣區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推進跨區域、跨領域的協同攻關和創新合作。”郜軍滿懷信心地說道。
帶著對科技創新前沿成果的期待,采訪團又將目光聚焦到了紫金山實驗室。作為南京未來網絡技術發展的“最強大腦”,自成立以來,紫金山實驗室圍繞助力網絡強國戰略和數字中國戰略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真的感受到‘不明覺厲’!”央視網記者顧津溶在參觀后不禁感慨道,“紫金山實驗室在不斷地探索最先進、最前沿的技術成果。在了解到內生安全和6G網絡的應用場景后,我對未來的生活產生了新的向往。”
24日下午,采訪團來到了南京城墻博物館。這座與城墻緊密相依的建筑,如同一座時光橋梁,連接著南京的過去與現在,更承載著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南京城墻博物館建筑以“呈墻”為理念,與城墻本體渾然一體。外墻夾絲玻璃倒映著中華門甕城,新老建筑交相輝映,盡顯歷史與現代的交融之美。
館內,一塊“劉德華”城磚吸引了記者們的注意。
南京城墻保護管理中心副主任馬麟向記者們介紹道,“這塊城磚產地在明代瑞州府上高縣,上面刻著‘總甲黃原亨 甲首劉德華 窯匠晏文叁 造磚人夫劉德華,說明他個既是一個實操者,也是一個技術指導工人。目前,在南京城墻上已經發現了16塊有‘劉德華’名字的石磚。”
“劉德華是我們香港四大天王之一,剛好和我們香港星光大道手印上的劉德華是一樣的,就有一種穿越時空,原來600年前劉德華在這里建城墻的神奇的感覺。”來自香港橙新聞的編輯唐小茜笑著說道。
南京市烏江社區與馬鞍山市和縣烏江鎮一衣帶水,僅一橋之隔,特殊的地緣讓兩地居民居住交織、往來頻繁,經濟社會活動緊密相連。然而,行政區劃的差異,讓群眾在辦理業務時“南奔北走”。
跨省“政務+警務”,烏江如何做?
25日上午,采訪團蘇皖烏江站,感受這片毗鄰安徽土地上基層治理的創新脈動。
走進工作站,深度融合、聯動共治的畫面映入眼簾。力量融合上,5個專區分工明確,“7×24小時”實體化運行,“1+2+5+10+X”人員架構高效協同;機制融通方面,“四統四聯”機制打破多頭分散,實現扁平一體管理。
據了解,橋林街道依托蘇皖烏江站打造便民服務中心烏江分中心,下沉73項政務及51項幫代辦事項,完善“全天候”服務模式,精準破解群眾辦事難題;設置跨省通辦專窗,梳理20余項高頻事項實現“跨省通辦”,構建“互聯網+窗口”異地辦理新模式。
橋林街道便民服務中心主任劉曉慶在接受采訪時介紹道:“原先居住在橋林街道烏江片區的安徽戶籍老百姓,若想要辦理參保業務,一來一回至少需要2個小時時間,現在來到這個工作站,僅僅需要幾分鐘就可以辦。”這直觀地展現了工作站帶來的巨大便利。
安徽廣電新媒體中心記者高梁小雨對此深有感觸:“今天來到這個可聯動共治站點就讓我眼前一亮。像這種公安政務跨省聯網辦理,為老百姓處理事務其實也比較少見。剛剛聽這里的居民說,以前處理這種事務可能要‘跨省跑斷腿’,而如今一個窗口十分鐘就能搞定。我覺得這樣的兩省共治,其實就是長三角一體化的生動實踐,也是為這里的居民帶來了實打實的變化。”
此次“長三角遇上大灣區”融媒新聞行動從不同角度展現了南京這座城市的多元魅力。未來,南京將繼續秉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協同共進中發揮更大作用,為全國發展大局貢獻更多智慧與力量。
南京廣電·牛咔視頻記者:楊文玥
- 2025紫金網絡傳播創新大會舉行2025-04-25
- 從古籍中尋找鄭和下西洋的“江蘇印記”2025-04-25
- 我在這里 遇見長三角Vlog|觸摸千年歷史 澳門記者打卡南京城墻2025-04-25
- 江蘇興化:以產業升級推動特色產業壯大和新興產業快速發展2025-04-25
- 善治密碼丨江蘇南通:構建多元社會心理服務體系 基層社會治理注2025-04-25
- 江蘇多地舉行招聘會 助力畢業生高質量就業2025-04-25
網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