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繡出青銅器的渾厚聲響,鄒英姿用蘇繡再現后母戊鼎
當細膩溫婉的蘇繡邂逅雄渾滄桑的后母戊鼎,一場跨越三千年的文明“對話”正在展開。近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蘇繡)代表性傳承人鄒英姿的蘇繡作品《問鼎》在《人民日報》視頻號發布后引發關注,這部作品以精妙的蘇繡技藝,完美再現了后母戊鼎這件國之重器的歷史神韻,令所有觀者為之震撼。絲線如何以“柔”繡“剛”?帶著這份好奇,記者采訪了鄒英姿。
“傳統蘇繡多以花鳥、人物為題材,青銅器的作品尚屬首創。”鄒英姿笑言自己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鼎,在中國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乃國之重器。我們常說‘一言九鼎’,象征著誠信精神,而后母戊鼎更承載著商王對母親的孝道,這些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
創作的種子,早在2006年便已種下。那一天,鄒英姿來到國家博物館與后母戊鼎相遇。燈光在鼎身上投下斑駁光影。駐足良久,鼎身的饕餮紋和云雷紋,與她產生了奇妙的情感共鳴。一個大膽的想法由此在心中生發——“我要用蘇繡1∶1再現這件國之重器。”
回到蘇州,展開繡繃,挑戰剛剛開始。蘇繡素以“精、細、雅、潔”聞名,如何用光澤絲線呈現青銅的滄桑質感?因為無法見到實物,鄒英姿埋首于浩瀚的文獻資料之中,像考古學家般細細考證鼎身的每一處肌理,“要將那些繁復的銘文、神秘的圖騰、斑駁的銅銹,一針一線地繡出來,這個過程異常難。”
突破來自鄒英姿獨創的“滴滴繡”針法:通過點狀與短線狀針腳的巧妙組合,運用相隔、相疊、相接、相交四種排列方式,以疏密有致的布局構筑獨特肌理質感。這些細若珠璣的短針腳,恰如其分地消解了絲線原有的強烈反光特性,形成若隱若現的點狀光影效果,最終呈現出古樸厚重的藝術韻味。
如何精準呈現鼎腿暗處的細節,是另外一個技術難點。“當時我深入研究了國畫、西洋畫的明暗表現手法,但絲線不同于顏料,顏料具有水溶性,通過調和便可以實現理想的色彩過渡。絲線的色彩需要極其精準地把握,若稍有不慎,這個色彩就失去了生命力。”為了確保作品完美呈現,鄒英姿細致對待每一處細節。每次刺繡之前,她都會反復洗手,避免任何細微污漬沾染繡面,繡到關鍵部位,更是屏氣凝神,連話都不敢多講一句,生怕唾沫沾到繡面之后影響最終的呈現效果。
《問鼎》并非鄒英姿第一次“以繡問古”。2016年,她偶然見到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唐代刺繡《涼州瑞像圖》,當即決定用蘇繡再現這件國寶。為籌措經費,她抵押了蘇州的房子,五年間往返敦煌二十余次,還專程趕到國外觀摩原作,并向常沙娜、馮驥才、趙豐等專家和學者請教。最終用300余萬針還原出了高2.4米、長1.6米的巨大繡品,這幅作品后被敦煌研究院永久收藏。
挑戰歷史以及罕見的青銅器題材,是否擔心過市場的接受度?鄒英姿搖頭:“如果只為賺錢,何必守著刺繡這門手藝?”在她看來,真正的藝術創作,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如果為了掙錢東奔西跑,會把自己的時間和身心全部撕碎,最終一事無成。”
“藝術創作不該被市場導向所束縛,作為文化傳承者,我們應當憑借自身藝術造詣和美學修養引領市場,而非隨波逐流,被市場所左右。”創作青銅器題材的作品,鄒英姿正是希望以自己的纖弱之肩承擔起文化傳承之重任,“后母戊鼎,承載著商王對母親的這種孝心,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我希望《問鼎》能夠繡出青銅器的渾厚聲響,讓所有人感受中華文明的不朽魅力。”
當最柔軟的絲線繡出了最厚重的青銅器,每一針每一線,都是對歷史的致敬、對文化的傳承。透過鄒英姿的《問鼎》,我們看到了一位蘇繡人的責任與擔當,更是傳統蘇繡拓寬視野、嘗試更多可能性的探索革新之路。
- 大灣區記者直呼“哇塞”!江蘇有個推不倒的“兩腳獸”|長三角遇2025-04-23
- 【長三角遇上大灣區】借才借智借勢 “雙灣合作”全面開花2025-04-23
- “政策+活動”激發消費潛能,一季度江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2025-04-23
- 江海弄潮丨常州:微電網“小”智慧構筑零碳時代大未來2025-04-23
- 制造業擁抱新質生產力——探秘全省首家“可持續燈塔工廠”2025-04-23
- 江蘇多點推開免陪照護服務,破解“一人住院全家忙”2025-04-23
網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