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多點推開免陪照護服務,破解“一人住院全家忙”
“一人住院全家忙,白天黑夜連軸轉。”一旦家里有人生病住院,全家將面臨巨大的照護壓力。為積極適應老齡化社會發展,減輕患者家屬照護負擔,近年來,全國多地陸續開展免陪護理或無陪護病房試點。去年以來,江蘇無錫、淮安、南通、徐州、連云港等地也相繼開展住院免陪照護服務,試點在進一步推開中。這一模式運行如何?能否真正成為解決“一人生病全家忙”的“藥方”?記者近日也進行了實地探訪。
住院照護,可以不靠親情“硬扛”了
“免陪照護服務”是指根據患者及其家屬需求、意愿,由經過規范化培訓的醫療護理員為患者住院期間提供照護服務,實現“免家屬陪護”或“家屬陪而不護”,減輕患者家屬陪護負擔的同時,促進患者早日康復。總體上,醫療機構的醫療護理員崗位職責相對固定,專業性更強。自江蘇各地開展試點以來,免陪護病房覆蓋范圍不斷擴大,數量也在逐步增加中。
在南通市第一人民醫院的免陪護病房里,除了“白衣天使”的一抹白,還多了亮眼的紫色。身著紫色工服的,是醫院的醫療護理員。產科病房里,護理員龍仙菊正在熟練地給寶寶拍嗝。和在產科工作的其他護理員一樣,龍仙菊不僅有醫療護理員證,還考取了育嬰員證。“雙證”在手,她干的是一份技術活,不僅承擔著專業照護工作,還指導產婦科學育兒。醫療護理員在醫院產科很是“搶手”。該院護理部副主任劉穎介紹,產科每天住院100人左右,其中聘請醫療護理員的就有三四十人。
“護理員每天給我喂飯、擦身、清理大小便,照顧得很貼心。”在南通市中醫院,右腿骨折入院的李先生告訴記者,由于子女在外地工作,老伴要在家照顧孫輩,李先生入院時就果斷選擇了免陪護服務。護工“一對三”,每天100多元的費用,護理員24小時隨叫隨到。該院護理部主任李煥新告訴記者,截至2025年3月,該院已累計服務患者392人次,覆蓋骨傷科、呼吸科等6個試點病區,開放免陪護床位138張。
去年7月,徐州市也啟動了部分三級、二級醫院“無陪護”病房試點工作。在徐醫附院,“無陪護”病房配有獨立智能呼叫系統,患者按動床頭呼叫設備,醫療護理員的智能手環即有響應,可隨時接收患者的呼叫請求,第一時間趕到患者身邊。
記者了解到,江蘇多地免陪照護務試點病區多落地在對陪護專業性要求較高的骨科、肛腸科、神經外科、急診等科室,并由試點逐步推開。以南通為例,截至目前,南通已有24家醫療機構的92個病區開展免陪護服務,累計服務患者7300余名,實現三級醫院免陪護病區全覆蓋。
醫院的免陪照護服務也采取多種模式,如“團隊化服務”,由多名護理員形成護理小組,排班協作照護;“一對一”即服務提供者僅為一位患者提供服務;“一對多”即護理員同時為多名患者提供服務等。服務模式不同,對應的費用也不同。各試點病區在提供免陪護照護服務的同時,也保留陪護病房,患者及家屬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擇。
不止護工,重新定義“陪”與“護”
《重磅!真把護工取消了!》《取消護工,無陪護病房離我們還有多遠?》……在免陪照護服務全國試點推行初期,不少自媒體將“取消護工”擺到了標題上。但實際上,記者采訪中發現,推行免陪照護服務并非取消護工,而是對護工工作的一次全面升級。
2017年左右,全國推進優質護理的工作中曾有多家醫院試點住院無陪護服務,當時承擔免陪照護工作的主要是護士。然而,絕大多數醫院護理人員都處于緊缺狀態,由護士來兼任生活照護,推行無陪護病房顯得力不從心。與此同時,收費標準也缺乏明文依據。八年后再次試點,醫療護理員的出現,讓護士尤其是“特護”的工作界限有了更清楚的界定,曾經的多個問題開始有了答案。
此次江蘇上崗的第一批“醫療護理員”,實際上大部分就來源于醫院多年合作的護工群體。劉穎告訴記者,2023年南通市第一人民醫院搬遷,住院人數有了大幅增長,原本的護工數量明顯滿足不了需求。“當時與醫院合作的第三方患者陪護公司有護理員五六十人,按照‘一對一’的服務模式,每天只能陪護五六十名患者,我們就在臨床上做了觀察和調研,想將這支護理力量重新整合起來。”劉穎說,護工一對一服務,每天仍有富裕時間,于是他們將“一對一”改成了團隊照護模式,團隊陪護采取排班輪休模式,晚班也有護理員整晚值守,隨時響應患者需求。這種團隊照護模式后來也成了醫院最受歡迎的免陪護方案。
“以往的護工跟著患者跑,沒有受過專業培訓,對患者的照護停留在穿衣、洗漱、如廁、喂食等等基礎的生活照護上,升級后的醫療護理員服務病區相對固定,不僅能提供等生活照護,還能提供如翻身、拍背、康復等專業護理,對特定疾病的照護方法更加熟練。”劉穎說。
專業性是“無陪護”服務的生命線,這是采訪中多家試點醫院的共識。“老年患者起床要循序漸進,先靜臥30秒活動四肢,再慢慢坐起30秒,最后緩緩站立30秒。”“骨折患者軸線翻身是有講究的,每一個動作都要做到位,使用助行器,動作都有嚴格標準。”作為首批培訓基地之一,連云港第一人民醫院護理部病房管理科科長顧秋雨介紹,醫療護理員是介于家屬與護士之間的專業照護人員,與普通護工有著本質區別。該院已成功舉辦 5 期護理員培訓班。累計培養護理員 536 名,年均培訓規模穩定在 100 人左右,也為省內的醫院 “無陪護” 病房建設儲備了專業護理力量。5年的培訓,顧秋雨感受頗深,在她看來,與傳統護工相比,經過正規培訓的醫療護理員展現出了顯著的專業優勢。
記者從江蘇省衛生健康委獲悉,自2021年確立首批31家醫療護理員培訓基地以來,全省已建立起較為完善的醫療護理員規范化培訓體系。為了規范醫療護理員工作,提升專業照護能力,不少醫院對醫療護理員建立起定期復訓、動態考核等機制,形成了第三方陪護公司、護士長巡查、護理部監督、患者參與的多級監督模式,對患者滿意度較低的醫療護理員,也有由陪護公司重新培訓或末位淘汰的機制
多道“門檻”,全面鋪開仍有不小挑戰
從懷疑到嘗試再到信任,記者采訪中看到,免陪照護服務的接受度正在逐步提高。從國內外數據來看,實行了免陪照護服務的病房,由于患者作息和飲食更加規律,康復效果得到保障,院內感染風險降低,不但可以顯著改善患者健康結局,還能縮短住院時長,整體降低患者的家庭支出。雖然有諸多好處,但在行業一線人員眼中,免陪照護服務要全面鋪開并不容易。
護理人才的缺口,是制約無陪護照護模式全面鋪開的因素之一。采訪中劉穎、李煥新、顧秋雨都提到了醫療護理員隊伍建設問題。盡管建立了培訓與考核機制,但第三方陪護公司招聘的醫療護理員技能水平差異較大,護理員年齡大多為“4050”人群,護理能力和理念尚需進一步提升,部分人員溝通能力不足、服務同質化水平低流動性也大。
顧秋雨告訴記者,2024年連云港第一人民醫院進行了一次院內調查,數據顯示,醫療護理員月薪水平較普通護工高出30%-50%。但參與培訓的不乏50歲以上、較低學歷的人群,這讓他們在理解基礎醫學理論、掌握專業護理技能時面臨較大阻礙,客觀上影響培訓效果與后續工作開展。
在今年的省兩會期間,省人大代表、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院長邵蔚針對免陪照護服務也提出了建議。她指出,隨著社會發展,照護人員將成為醫院“免陪照護服務”的“生力軍”,是康復機構及家庭康復“免陪照護服務”的主體。邵蔚建議,在職業學校及大專本科院校中更廣泛地設立“照護”專業,并與老年醫院開展合作辦學,為目前巨大的專業“照護”服務需求市場提供專業人才及人才儲備。
制約模式推開的另一收費問題,去年十月份,國家醫保局吸收地方探索經驗,出臺了護理類立項指南(試行)和優化調整護理價格政策通知,其中新設“免陪照護服務”價格項目,實行政府指導價管理,這讓免陪護服務收費有了“國標”。目前不同科室因為照護難度不一,“一對多”服務價格在100-200元之間,“一對一”服務價格會更高。但醫保政策未將免陪護服務費用納入醫保統籌范圍,患者需全額自費,部分患者因費用問題放棄選擇免陪護服務。業內人士呼吁將免陪照護服務納入長期護理保險等商業保險中,有效降低家庭支出。
此外,患者的依從性和服務接受度也是推廣免陪照護服務面臨的挑戰之一。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群體對“免陪護”模式存在不信任感,認為家屬陪護更安心;部分家屬因文化觀念差異,對醫療護理員的專業性存疑,這些觀念也都需要進一步改變。
- 大灣區記者直呼“哇塞”!江蘇有個推不倒的“兩腳獸”|長三角遇2025-04-23
- 【長三角遇上大灣區】借才借智借勢 “雙灣合作”全面開花2025-04-23
- “政策+活動”激發消費潛能,一季度江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2025-04-23
- 文化中國行|以“柔”繡“剛”,蘇州繡娘繡出國之重器后母戊鼎2025-04-23
- 江海弄潮丨常州:微電網“小”智慧構筑零碳時代大未來2025-04-23
- 制造業擁抱新質生產力——探秘全省首家“可持續燈塔工廠”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