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閱讀之橋,筑人類文明共通之路
□顧汀雨
4月23日是第三十個世界讀書日。在信息如潮、文化多元碰撞的當下,閱讀是人與世界溝通的重要渠道。它如一條無形的紐帶,將個體成長與時代脈搏緊密相連,始終以靜默的力量,推動著人類不斷靠近、相互理解。
閱讀是打破文化壁壘、增進理解互信的橋梁。從孩子翻閱《安徒生童話》感受丹麥的浪漫,到職場人研習《思考,快與慢》掌握現代心理學的決策智慧,再到長者品讀《資治通鑒》為鏡鑒感悟千年興衰的智慧,不同年齡段的讀者都能在書頁間打破地域與時空的壁壘。當中國讀者因《百年孤獨》中拉美文明的宿命感深深震撼,當外國友人因《紅樓夢》的東方美學沉醉,文化的隔閡便悄然消融。這種跨越國界的閱讀體驗,消除了文化偏見,培養了包容心態,讓不同背景的人們在文字中找到情感共鳴,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堅實的文化認同基礎。
閱讀是激發全人類集體智慧的關鍵力量。在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危機等關乎人類存續的重大議題面前,持續激發著全人類的集體智慧。當我們翻開《寂靜的春天》,卡森筆下對生態環境惡化的預警,促使人們反思工業發展與自然的關系。在《氣候經濟與人類未來》一書中,比爾·蓋茨憑借其前瞻性的視野,深入探討氣候與經濟的緊密聯系,為解決氣候危機提供了務實的策略方向。每一位讀者都能通過閱讀汲取知識養分,將個體思考融入全球議題探討。學生在課堂上結合書中熱烈討論可持續發展案例;職場人在行業論壇分享從書中提煉的解決方案;普通民眾在社交媒體借助書中理念,傳遞環保、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這些源自閱讀的思考與行動,如同百川歸海,最終匯聚成抵御全球挑戰的磅礴力量。
閱讀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引擎。翻開《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海倫·凱勒對生命的執著與對世界的熱愛,能喚醒我們內心深處的共情與責任。這份共鳴可以轉化為切實行動,投身國際志愿服務,將書中對生命的珍視化作幫扶他人的力量;在跨文化交流中,以閱讀積淀的同理心打破隔閡,搭建理解橋梁。同時,無論是鄉村開展的讀書會,還是“云端”好書分享活動,積極參與閱讀推廣都能帶動更多人從書中認知世界、思考人類命運。從孩子在書中學會敬畏生命,到職場人在合作中踐行人文關懷,閱讀重塑著全球公民意識,為我們賦予“世界公民”的全新身份認知與行動自覺。
如今的閱讀早已突破“紙頁”的單一形態,在科技與文化的交融中衍生出多元可能:AI算法根據讀者偏好精準推薦書單,有聲書讓歷史典故在公交通勤時“聲入人心”,電子書使科幻世界在午休間隙“觸手可及”,VR技術帶引領“走進”《三體》的宇宙星河,AR特效讓《敦煌壁畫》中的飛天“輕盈起舞”,智能科技正重塑沉浸式閱讀體驗;蘇州博物館的“文物+AR導覽”讓吳王夫差劍的劍身“訴說”吳越爭霸的風云歲月,逛蘇州園林時可掃碼聆聽《浮生六記》中的園林美學,跨界場景讓靜態文物與典籍成為可感知、可互動的“活教材”;線上共讀社群用“彈幕討論”打破孤獨感,線下“圖書盲盒漂流”讓陌生人因書結緣,社交互動讓閱讀從“獨樂樂”邁向“眾樂樂”,構建起全民共創的文化新生態。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閱讀不再是個人閑暇時的消遣,而是照亮人類前行之路的燈塔。以書為舟,我們得以跨越山海;以知識為刃,我們能共同劈開挑戰的迷霧。讓我們以世界讀書日為契機,在AI推薦、數字展覽與紙質書頁間尋找閱讀的多元可能,讓“時時可讀書、處處有書香”成為生活常態,以跨越時空的文字力量,筑牢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根基,讓文明在持續的閱讀對話中,向更遼闊的未來生長。
- 13.2%全國占比,彰顯江蘇外貿“硬實力”2025-04-21
- 【地評線】江東時評|機器人馬拉松跑出無限可能2025-04-21
- 【地評線】紫金e評:潛心學好“文化課”2025-04-21
- 【地評線】荔枝網評:弘揚企業家精神,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2025-04-21
- 從“中國游”到“中國購”,讓“中國熱”重塑全球消費版圖2025-04-21
- 漫評:賽事“大流量”叩響經濟“春之聲”2025-04-21
網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