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春花古建兩相宜·張謇親植“絕絕紫”,百年雙生如約開
【編者按】春花爛漫,處處游人涌動。遍布歷史文化名城、歷史建筑遺產的江蘇大地上,春花+古建成為出片頂流。花園城市久久為功的建設與管理,建筑遺產步履不停的修繕與利用,共同造就了這般勝景。讓我們跟隨春花的指引,一路賞讀城市與建筑。同步關注交匯點新聞客戶端、新華日報視頻號欣賞大美影像,參與新華日報微博話題互動#pick春日花花與古建最美組合#,為飛檐翹角與繁花相映之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call!
“紫藤銀藤盛開,進入高潮期。”四月中旬,南通博物苑自然園林部主任趙翀在微信的曬圖驚艷朋友圈。濠南別業紫藤花開的消息不脛而走,南通人一年一度踏青賞花的“重頭戲”正式上演。
灰褐色的枝蔓綴滿嫩綠的芽包,蜿蜒至屋頂的根系盤根錯節,花苞簇簇綻放,鋪滿濠南別業的門頭。西側開白花,別名銀藤,飛瀑瀉玉,疑聞環珮璆然;東側開紫花,藤花紫蒙茸,藤葉青扶疏,寓意紫氣東來。瓔珞珠垂,蓬蓬勃勃,從花下走過,陣陣清香,沁人心脾。二十多天的花期,從清晨到日暮,愛花之人定然不會錯過。
濠南別業為先賢張謇故居,始建于1914年(民國3年),由南通籍著名建筑師孫支廈設計,是一座融園林和住宅為一體的建筑群,整體建筑外觀被譽為中國傳統建筑藝術與西方建筑藝術相結合的典型作品。
穿越百年,花開如昨。趙翀介紹,日軍于1938年占領南通后,濠南別業成為日軍松甫部隊的司令部。抗戰勝利后,國民黨綏靖司令部的一個機關駐進濠南別業。南通城解放后,韜奮印刷廠遷入濠南別業辦公,此后又有數家機構搬進遷出。每次“易主”,建筑內部結構都或多或少有所改變。直到1983年,南通博物苑管理后,在維修和復原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根據相關歷史照片和張謇日記記載,故居陳設陸續復原。
周末,南通博物苑內游人如織,一睹這份難得的“春日限定”。“張謇先生的家國情懷、誠信品格令我敬佩不已。”記者采訪時恰巧碰到南京町珀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庭璨跟隨團隊參觀濠南別業。剛進入正廳,李庭璨就被墻中央懸掛的對聯“未鏤已雕,不扶自直;垂德而處,虛己以游”吸引,停步駐足,感悟良多。現在,濠南別業已成為學習張謇企業家精神的重要陣地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可以幫我和紫藤拍張照片嗎?”游客蘇芊來自常熟,她身穿一襲紫色旗袍,站在紫藤花瀑前留下了這一難忘瞬間。蘇芊在“小紅書”上刷到南通博物苑紫藤花開的消息,利用周末時間專程來此打卡。
紫藤花就像“春日禮服”,為濠南別業增加了一抹亮色。1923年3月15日,張謇先生在日記中寫道:修藤移來七八載,芟駢理穎植架撫……三年蔓交葉覆蓋,高不過丈平屠蘇。根據詩中所記,移栽后長勢良好,近三年后才長成藤蔓糾纏、綠葉茂盛的樣子。兩株紫藤正是當年張謇先生親手所植,據推算樹齡有近120年,目前是國家二級古樹名木。
為了保護這棵百年紫藤,南通博物苑沒少花心思。“就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精細、小心。”南通博物苑自然園林部科普專員沈寒月告訴記者,原有花池太小,隨著紫藤花個頭增長,花池所能提供養分愈發不足。經過研究,在不破壞原有歷史建筑的前提下,將花池擴大,松土施肥,豐富養料。每年紫藤花期一過,還要進行修剪,剪去多余枝干,保證養分直供主干。每日檢查也必不可少,及時去除干腐樹枝,避免染病。日復一日精心養護,第二年才能開出飽滿花簇。
與這棵百年紫藤一起“走紅”的還有紫藤花種。2022年起,南通博物苑推出“紫藤花開”系列文創產品,如茶杯、圍巾、徽章、書簽等產品,尤以“紫藤種子”賣得最火。南通博物苑將紫藤花種帶到全國各地,國家自然博物館、中國科技館去年就收到了這份特殊的禮物。
張謇的博物館事業、張謇企業家精神,如同百年藤花的種子,至今生生不息,撒向更多的地方。
監制:杭春燕
策劃:王曉映
本期統籌:杜雪艷
采寫:李世杰 賁騰
攝像:李世杰
視頻文案:徐亦丹
剪輯: 陶蓉
配音:董雙
美編:鄭玲玲
- 江蘇南京:“創新裂變”激活南京“智”造新動能2025-04-18
- 江蘇蘇州:開放創新強磁場吸引全球資本布局?2025-04-18
- 第五屆消博會迎來首個公眾開放日,多個展位產品已售罄2025-04-18
- “轉變+升維+重構” 探尋人文經濟學里的“徐州密碼”2025-04-18
- 如何讓“美麗顏值”更好帶動“經濟價值”?江蘇有“新招”!2025-04-18
- 江蘇無錫:AI賦能 人工智能產業逐浪前行2025-04-18
網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