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評:最是一年春好處,春耕春播正當時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眼下,正是春耕播種的大忙時節。農業農村部最新農情調度顯示,目前,全國春播糧食面積1.1億畝,進度過一成,與上年基本持平。從智慧農機自主馳騁田間到無人育秧工廠高速運轉,從農技專家踏露而來的腳步到惠農政策如春雨般潤澤鄉野,廣袤田野間涌動著“人勤春來早,田間備耕忙”的蓬勃生機。
科技賦能,打造現代農業新圖景。從“人拉肩扛”到全程機械化,從會種地到“慧”種地,科技進步正為農業注入新的活力。在新疆喀什巴楚縣,播種機采用北斗導航精準定位,通過精量播種技術,一穴一粒種子,誤差不超過1厘米;在浙江省金華市,采用全自動水稻育秧流水線,每小時可完成1200到1500個秧盤的制作,提升育苗效率;黑龍江北大荒智能育秧大棚實現控溫、控水、控制土壤酸堿度的智能化操作,壯苗率超過了95%……這些技術的運用,不僅讓農業生產更高效、更精準,也讓“靠天吃飯”向“知天而作”轉變。科技的春風拂過大地,傳統農業正在煥發新的生機。
人才扎根,田野涌動新活力。科技的賦能固然重要,但真正讓土地煥發生機的,是那些帶著新思維扎根田野的人才。在江蘇省蘇州市尚湖鎮,95后“新農人”戴怡慧從“準空姐”變身“新農人”,能夠熟練掌握智能型插秧機、植保無人機、新型拖拉機等新農具的操作技能;在山東省肥城市,張紅紅成立了金豐糧食專業合作社,使合作社成為泰安第一家具備耕種管收運烘儲加銷全鏈條服務能力的市場主體;在河北省滄州市,“90后”新農人張宸畢業后便一頭扎進家鄉的鹽堿地,經營起滄縣鑫翰種植專業合作社,用北斗智慧種田,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文章……從“面朝黃土”到“面朝屏幕”,從“經驗種地”到“數據種地”,這些年輕的身影,不僅為農業注入了青春的溫度,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春耕之“穩”,在于惠農政策的托底。從育秧補貼到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從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到草原禁牧補助與草畜平衡獎勵,從農業社會化服務補助到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全方位為春耕保駕護航。各地也積極響應,層層壓實責任,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在青海,政府提前下達財政支農項目資金15億元,調動種植主體和種糧農民的積極性;在湖北,聚焦“種、地、人、機、災”,全方位支持抓好春耕生產,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安全穩定供給;江蘇2024年加力實施農機大規模設備更新,首次明確對9類農機給予報廢補貼,共報廢農機7.7萬臺……政策的“甘霖”與市場的“活水”雙重澆灌,讓春耕生產既有速度更有質量。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春播進度過一成,播下的是希望,收獲的是信心。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農民的辛勤耕耘、科技的有力支撐、政策的保駕護航,共同匯聚成保障糧食安全的磅礴力量。讓我們共同期待,金秋時節,廣袤的田野鋪開豐收的畫卷,讓“中國飯碗”裝得更滿、端得更牢、成色更足。(許哲)
- 理念到行動:十年蝶變共創歲月靜好2025-04-15
- 維護國家安全,每個人都是“行動者”2025-04-15
- 【來自開放一線的調研】江蘇:以“展”強“鏈” 探索多元市場增2025-04-15
- 學習100|如何讓老百姓在家門口看大戲?2025-04-15
- 江蘇南京:讓“外貿優品”成為“國民優選”2025-04-15
- 江蘇常州:搭平臺、共成長,大運河畔書寫青春逐夢新篇章2025-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