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那一抹紅永不褪色!
4月4日清明節,在蘇州工作的侯星宇專門回到老家,來到濱??h和平公園,這里陳列著濱海40位紅軍老戰士的名單和生平簡介,聽到大家邊看事跡介紹邊議論“沒想到在我們身邊還有這么多為人民立過大功的老紅軍”,他百感交集,因為其中有一人是他的爺爺。
去年是紅軍長征出發90周年,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述往思來,向史而新。如何把堅守鹽阜地區紅軍老戰士的故事挖掘出來,讓后人永遠銘記這段光榮歷史呢?記者作了探訪。
鹽阜大地與紅軍的深厚淵源
“鹽城的紅軍情結可追溯到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今天的東臺、阜寧、濱海、射陽等地當年都曾發生過我黨領導的農民武裝暴動,準備拉隊伍建立紅軍,可惜都失敗了。東臺縣農民協會主席陳雪生在領導東臺農民暴動后,奉命加入了紅十四軍。1937年紅軍改編為八路軍,紅15軍團成為八路軍第344旅,后來344旅在徐海東、黃克誠的帶領下,逐步發展演變為八路軍第五縱隊?!笔形h史辦原副主任、市老促會副理事長吳建新娓娓道來。1940年,黃克誠指揮八路軍第五縱隊揮師南下,10月10日這天,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所部與八路軍南下部隊在白駒獅子口勝利會師,共同完成開辟蘇北抗日戰場、壯大華中抗日根據地的歷史篇章。
開辟蘇北、蘇中抗日根據地的八路軍和新四軍都來自紅軍部隊,開辟蘇北抗日根據地的是八路軍第五縱隊,開辟蘇中抗日根據地的是新四軍第一師部隊,這支隊伍由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紅軍游擊隊為基礎組建。1941年皖南事變后,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這兩支部隊分別改編為新四軍第一師和第三師,成為新四軍的兩大主力部隊。
八路軍第五縱隊改編的新四軍第三師,這是一支老紅軍隊伍,他們戰斗意志頑強,必勝信念堅定,為人民軍隊的發展、根據地的壯大,經歷了無數次血與火的洗禮,在蘇北鐫刻下一個個可歌可泣的印記。三師轉戰東北時成為東野二縱,后來整編為四野第39軍,這是解放戰爭時期我軍的主力部隊之一。
在抗戰最為艱苦的1942年,根據地實行部隊主力地方化,一批骨干抽到地方,領導地方武裝建設,形成了部隊主力、地方武裝和民兵三結合的體制。一批有豐富戰斗經驗的紅軍骨干充實到地方,極大提升了地方武裝的戰斗素質,為新四軍主力部隊的發展壯大提供源源不斷的后備兵源。
鹽城的紅軍將士來自五湖四海
在鹽城戰斗的老紅軍部隊,匯聚了來自五湖四海的英雄兒女。他們有的參加過南昌起義,有的經歷過井岡山斗爭,有的來自中央蘇區的中央紅軍,有的來自鄂豫皖蘇區紅四方面軍,有的來自陜北紅軍,還有的來自南方八省三年游擊戰爭的紅軍游擊隊。這些身經百戰的紅軍將士,為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崇高理想,聽黨指揮,千里轉戰,把鹽城革命老區鍛造成敵后抗戰的堅強陣地。
在蘇北抗日根據地建設過程中,一批紅軍干部戰士轉到地方工作。三師開赴東北,華野轉移至山東前后,又有一批紅軍老戰士留在了鹽城地方,同時也有負傷的紅軍老戰士被留下來養傷,據新中國成立后民政部門統計,留在我市的共有152位紅軍戰士,其中留在現在市區的有18位,阜寧有52位,濱海有40位,東臺有19位,大豐有6位,射陽有9位,建湖有5位,響水有3位。他們分別來自贛、陜、湘、鄂、晉、冀、魯、豫、川、貴、寧、桂、閩、甘、皖等革命老區。
這批紅軍戰士與老區人民患難與共,結下深厚的魚水深情。新中國成立前,他們協助地方搞軍事訓練,剿匪反霸,組織支前;新中國成立后,多數擔任基層干部職務,處處起到先鋒模范作用,深受社會各界的尊敬與愛戴。他們中,有的還成為全省、全國的先進人物,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擦亮熱血澆鑄的紅色名片
“紅軍老戰士郭來忠系原濱海縣搬運站黨支部書記,1959年5月17日,他光榮去北京參加中共中央召開的全國烈軍屬和殘廢、復員、退伍、轉業軍人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大會,受到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睘I海縣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席加兵說,如今這批紅軍老戰士都已先后逝世,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也是鹽城珍貴的紅色資源和革命遺產。如果不能及時挖掘,則有可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湮沒、“斷線”。濱海和平公園里豎立的老紅軍簡介,豐富了紅色記憶,社會上普遍反映這是革命傳統教育的好教材。
江蘇省委黨校原教育長晉海生教授說,我們不應忘記這批紅軍老戰士的歷史貢獻,他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的革命傳統應當傳承和發揚光大。
2021年在建黨百年時,全國曾開展“讓老兵回家”活動,把分散的英烈集中安葬,社會反響強烈。這批紅軍老戰士后人侯瑞嶺、姚建、胡繼軍、祁蘇和等建議建立留守鹽阜地區紅軍老戰士紀念場所,希望濱海能帶個頭,把分散安葬的紅軍老戰士骨灰集中安放到濱海和平公園,劃立專區并豎立紀念碑,讓人們永遠銘記尊崇,豐富鹽城革命老區紅色文化內涵。此建議得到省市主要領導重視并批示,退役軍人事務部兩位部長先后批示,市人大代表也聯名提出議案,鹽城市和濱??h退役軍人事務局領導高度重視這項工作,并會同市有關部門積極推進。
“新四軍18位傷病員在沙家浜養傷的故事成為紅色記憶。因傷和因工作需要堅守鹽阜地區的152位紅軍戰士的業績在紅色資源與紅色文化中應有‘一席之地’。我們應該深入挖掘,講好紅軍故事,擦亮這張熱血澆鑄的名片!”市文聯主席羅時榮說,老紅軍給這塊紅土地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新四軍重建軍部所在地鑄就了永不褪色的紅軍印記。這是鹽阜大地的另一種寶貴財富,非常值得收集、紀念與傳承。讓我們銘記這段光榮歷史,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讓鹽城的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 今天,泰州!人民海軍戰歌嘹亮!2025-04-19
- 泰興:打造綠色聚寶盆,苗木經濟與生態增綠相得益彰2025-04-20
- 溱湖濕地喜添12頭麋鹿寶寶,泰州市麋鹿總數達152頭2025-04-20
- 【地評線】荔枝網評:“世界記憶”再添寶貴財富,文化瑰寶彰顯中2025-04-20
- 【地評線】紫金e評:激發全民健身熱情,更好擁抱幸福生活2025-04-20
- 快快評|全民閱讀的大門,由“全民”開啟2025-04-20
網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