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杰在代表通道上講的“動真心”故事,記者第一時間找到了故事主人公
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首場“代表通道”集中采訪活動舉行。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南京市第一醫院副院長張俊杰走上通道,講述了作為一名心血管病醫生的兩個“動心”故事。其中,持續10年為心血管病人劉老先生“動真心”的故事,令人動容。
當天,現代快報記者第一時間找到了故事主人公——92歲的劉寶林老人。
現狀:92歲老人雙頰紅潤,每天燒菜做飯,一點不像“曾經歷兩次心臟手術”
當天上午劉寶林老人和老伴金冬珍正好在央視直播中看到了張俊杰。“他講的就是我們的故事,他從死亡線上把我救了回來,真的很感謝張主任。”說話間,老兩口的眼睛濕潤了。
見記者上門,劉寶林老人搬凳子、倒茶,動作雖然慢,但干凈利索。老人雙頰紅潤,頭發花灰。很難想象,這位92歲的老人曾經歷過兩次心臟大手術。
“我們很感激張主任,他對我們有救命之恩。10年前他還是主任,現在是副院長,沒想到還是人大代表。”“張主任人非常好,特別有耐心……”說起張俊杰,老兩口仿佛打開了話匣子,言語中流露出感激之情。
金冬珍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她與老伴都是南京普通工人退休,老爺子曾是天福布店員工,她在南京分析儀器廠工作。現在老爺子一覺能睡五六個小時,每天還忙活燒飯燒菜。“他身體現在能這么好,多虧了張主任。”
10年前:劉老命懸一線,張俊杰苦戰5小時,將他從死神手中搶了回來
金冬珍回憶說,10年前老伴心肌梗死病危,心衰四級,加上年齡偏大手術風險高,好幾家醫院的專家都說“下不了手術臺”。
他們懷著一線希望來到南京市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當時,劉寶林老人的心臟三根血管兩根完全堵死,僅存的一根90%狹窄,命懸一線。
張俊杰的一番話讓他們重燃希望。“我問張主任,像我家老頭子這種情況有沒有成功的,他說:‘有,我會盡我最大努力’。”金冬珍回憶說,最終手術成功,一家人都激動得哭了。
4年前:88歲高齡無法忍受外科開胸,張俊杰成功用微創介入為老人修復瓣膜
手術后,張俊杰給老人家遞上了自己的名片,并囑咐“有什么不好,隨時給我打電話”。這張名片,劉寶林老人和老伴一直珍藏到現在。
之后,一有頭疼腦熱,老兩口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張俊杰。雖然工作繁忙,但張俊杰從不嫌麻煩,耐心解答、推薦醫生、貼心叮囑,老兩口心里暖暖的。他們還常向身邊家人、朋友、鄰里推薦:“這么好的一個醫生,我們要讓更多人知道,這樣他才能救更多的人。”
6年后的2021年,劉寶林老人因嚴重心衰再次住院。88歲高齡的老人無法耐受外科開胸、心臟停跳的換瓣手術。更不幸的是,其需要更換的瓣膜當時被國外壟斷。
為了解決這一燃眉之急,張俊杰毅然決定使用國產二尖瓣夾子,并用微創介入成功為劉寶林老人修復瓣膜。
“當時張主任問我們‘愿不愿意’,我說‘愿意’,他又問‘為什么這么相信我’,我說‘沒有什么理由,我就是相信你’。”金冬珍說,最后手術的確很成功,如今老頭子身體好得很,“他比我還大7歲,90多歲,反過來照顧我了”。
背景:張俊杰每年開展心臟手術300多臺,挽救一個又一個像劉老這樣的病人
張俊杰最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作為醫生來講,要憑良心辦事,救死扶傷”。“他的救命之恩,我們永遠記在心里。”劉寶林老人說。
為了感謝張俊杰,老兩口想方設法給他送東西,都被婉拒了。最終,他們定制了一面比人還高的錦旗,上面寫上了大大的“為國爭光,為民保命”八個字。語言樸實,但代表了老兩口的心情,這也是“救命之恩”的最佳闡釋。
據悉,每年張俊杰帶領團隊在全國開展300多臺微創心臟瓣膜手術。劉寶林的故事僅是他日常工作的縮影,也是基層醫務工作者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初心和堅守。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徐紅艷 史童歌/文 劉暢 /攝
- 13.2%全國占比,彰顯江蘇外貿“硬實力”2025-04-21
- 【地評線】江東時評|機器人馬拉松跑出無限可能2025-04-21
- 【地評線】紫金e評:潛心學好“文化課”2025-04-21
- 【地評線】荔枝網評:弘揚企業家精神,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2025-04-21
- 從“中國游”到“中國購”,讓“中國熱”重塑全球消費版圖2025-04-21
- 以閱讀之橋,筑人類文明共通之路2025-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