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經1號︱江蘇這個令人矚目的成績單,含金量不簡單
7月21日,2023年江蘇經濟“半年報”公布。
今年上半年,江蘇實現生產總值60465.3億元,同比增長6.6%,比一季度加快1.9個百分點,增速高于全國數值。
展卷“半年報”:全省GDP連續4個季度回升,總量規模合理增長。隨著經濟社會全面常態化運行,各項政策持續顯效,全省經濟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
“形”顯恢復之態,“勢”有向好支撐。“恢復向好”成為上半年經濟數據的一大熱詞。“成績單”亮點何在?經濟運行“含金量”體現在何處?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記者帶你透過“生產平穩、內需改善、質效提升、信心回暖”4大關鍵詞,解讀“半年報”,展望下半年江蘇經濟發展的著力點。
關鍵詞一:生產平穩
“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是總基調
在江蘇上半年經濟發展情況的發布會上,江蘇省統計局和國家統計局江蘇調查總隊相關負責人提到,江蘇“延續了年初以來持續恢復、回升向好態勢”。不難看出,江蘇經濟工作夯實“穩”的基礎,積蓄“進”的動能,穩中求進是總基調。
重農固本,安民之基。上半年,江蘇農業生產總體平穩,夏糧生產再獲豐收。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282.8億元,可比增長3.9%,比一季度加快0.5個百分點。
對“豐收”體會最深的莫過于農民。徐州睢寧縣凌城鎮凌城社區的種植戶陳宏尚告訴記者,近幾年,他家的田連年增收,“去年平均畝產1300多斤,今年至少1400多斤。”
守好“三農”基本盤,一個“穩”字成為破題的題眼。江蘇高水平建設農業強省,明確把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作為頭等大事,瞄準現代科技、用好政策指揮棒,在有限的土地里尋覓糧食高產穩產的密碼。
以全國3.2%的耕地產出5.5%的糧食,養活全國6%的人口,江蘇糧食總產連續9年保持在700億斤以上,實現人口密度最大省份“口糧自給、略有盈余”。現在,江蘇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8100萬畝以上,高標準農田將在未來5年應建盡建。
江蘇是工業大省,也是制造強省,實體經濟是江蘇的家底,制造業是江蘇的根基。上半年,江蘇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3%,比一季度加快2.8個百分點。
今年以來,江蘇制造業發展延續較快增長態勢,上半年,全省制造業增加值增長6.8%,占GDP比重為36.3%,是全省經濟穩定恢復的“壓艙石”。省統計局副局長張明表示,從生產看,行業增長面、回升面均超七成。“上半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列統的40個工業行業大類中,有31個行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增長面77.5%。”
經濟發展是民生改善的基礎,民生改善是經濟發展的“指南針”。上半年,江蘇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95元,位列全國第四,其中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均位列全國第四,同比增長5.6%。全省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漲幅比一季度收窄0.8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值由上年同期的2.08縮小至2.04,農村居民收入增速比城鎮居民快1.8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江蘇調查總隊總統計師許家東表示,全省加快推動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政策措施落地落實,就業形勢總體穩定,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居民收入持續增長,增收的均衡性進一步增強。
關鍵詞二:內需改善
著力挖潛,增強經濟循環內生動力
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擴大內需是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要認真作答的一道“綜合題”。提振投資與消費,是江蘇謀求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縱觀上半年江蘇經濟“半年報”,江蘇固定資產投資穩中有升,同比增長5.5%,比一季度加快0.5個百分點。
制造為本,本固枝榮。江蘇將擴大制造業投資視為穩增長的重中之重,制造業投入延續快速增長態勢。上半年,全省制造業投資增長10.1%,在去年同期增長11.4%的高基數上,再次實現兩位數增幅。
這一來之不易的成績,得益于江蘇著力增強發展內生動能,將投資放在拉動經濟增長第一動力的重要位置。去年12月,南京、蘇州南通等地“打飛的”奔赴海外參展、招商、“搶”訂單,春節后又包機載外省務工人員返崗,推動諸多新項目引進來。今年,一批批重大項目在江蘇各地開工、投產。就在上周,鎮江“一口氣”簽約了制造業、“四群八鏈”等27個重大項目,累計總投資達824.7億元。近期,江蘇還出臺7大類23條實施意見,拓寬民間投資渠道,引資金活水潤澤投資市場。
如今的江蘇,受到投資“頭回客”與“回頭客”的頻頻看好,數度贏得“信任票”,成為越來越多投資者的首選“目的地”。
投資之外,消費是內需擴容的另一支點。今年以來,江蘇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推動消費加快恢復。上半年,全省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049.6億元,同比增長10%,比一季度加快2.2個百分點。
2023年結束上半場,江蘇消費頻頻“出圈”。江蘇商品消費穩定增長,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等新興消費熱點快速增長,上半年零售額分別增長65%、55.5%。服務消費方面,上半年全省旅游總收入增長超過80%、接待境內外游客人數增長98.3%,文旅市場正強勁復蘇,帶動住餐消費快速增長。
消費“復蘇風”勁吹,市場重生“煙火氣”。今年來,一句“總要來趟南京吧”,引得南京數次上榜熱門旅游地。從景區開啟“人從眾”模式,到夜幕之下的弦歌燈影繁華起,江蘇用“春惠江蘇”“夏夜生活”系列主題活動,發放1.7億元惠民消費券及5500萬元數字人民幣紅包,聯動45個夜間消費集聚區,進一步繁榮“夜游、夜秀、夜宴、夜購、夜娛、夜宿”等消費業態。
還有,“蘇新消費”主題購物節流連四季,“江蘇味道”美食街區人潮涌動,“首店”相繼落地熱門商圈……這些場景,在江蘇構成一組千街燈火連晝、最是風物人間的“長鏡頭”。
不久前,江蘇出臺《江蘇省貫徹落實擴大內需戰略實施方案》,圍繞全面促進消費、優化投資結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等8個方面提出82條具體舉措,將更大力度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培育完整內需體系。
關鍵詞三:質效提升
找準“進”的切口,以新興產業促澎湃動能
本次“半年報”的各項數據中,以科技研發、新能源、新技術為代表的經濟增長新動能表現搶眼。上半年,江蘇高新技術產業、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分別為49.6%、41.1%,比去年同期分別提升0.7個、1.3個百分點。可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在第二產業中居于領先位置,已經成為推動江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圍繞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聚力打造50條重點、30條優勢、10條卓越產業鏈,加快實施“產業強鏈”行動;把數字經濟作為轉型發展的關鍵增量,大力推進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著力建設“數實融合第一省”;制定制造業“智改數轉”三年行動計劃,推動“江蘇制造”向“江蘇智造”轉變,精準“助攻”中小企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新興產業建設蹄疾步穩,江蘇推動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著力把握未來發展的主動權。
產業布局著眼當下,更放眼長遠。江蘇聚焦以“高技術、高附加值、綠色低碳”的“新三樣”產業,上半年規上工業中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光伏設備及元器件、鋰離子電池制造增加值分別增長86.5%、36.9%、28.8%,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光伏電池、汽車用鋰離子動力電池產量分別增長72.2%、1.4倍、44.5%、18.6%。
張明介紹,前不久南京海關公布的全省進出口情況中,以太陽能電池、鋰電池、新能源車等為代表的外貿“新三樣”出口表現十分亮眼,持續保持快速增長,成為外貿提質升級的生動注腳。“新三樣”出口強勁,同樣折射出江蘇完備的產業鏈和技術創新。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江蘇瞄準數字經濟“新賽道”“主賽道”,推動高質量發展加“數”前行。這一新實踐帶來的收獲,在“半年報”中亦有體現:上半年,江蘇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帶動規上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16.6%,比1—2月加快10個百分點。
今年2月,江蘇印發《關于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的實施方案》,推動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如今,新興產業“施工圖”正一步步化為現實,江蘇力爭到2025年全省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數量實現倍增,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中的位勢和能級明顯增強。
關鍵詞四:信心回暖
步入“下半場”,江蘇繼續乘風破浪
年中之際,節點恰似鼓點。經濟發展爬坡過坎,關鍵在于提振信心。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曾在發布會上表示,盡管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國內經濟發展也面臨壓力,但我國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沒有改變,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的特點也沒有改變,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條件也沒有改變。
江蘇亦是如此。作為全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塊重要版圖,江蘇如何延續良好經濟運行態勢,為全域添彩?
今年年初,省委書記信長星在接受央視采訪時明確承諾,“在挑大梁、多作貢獻上,江蘇作為經濟大省,要為全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的優質的增量。”
從“優質的增量”幾字可以讀出,江蘇的經濟發展要“增”,更要“增”中有“優”。
接下來如何做?7月11日召開的“努力推動江蘇在高質量發展中繼續走在前列”系列主題新聞發布第二場發布會上,省發改委、省工信廳、省商務廳等多部門負責人就給出了答案。
省發改委副主任林康表示,將持續鞏固經濟恢復向好態勢,釋放政策效應,提振投資消費需求,全力搶訂單拓市場,通過開展“百展萬企拓市場”行動和“走進跨國公司總部”行動開拓新興市場,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引進一批標志性外資項目。
省工信廳副廳長李鋒說,將繼續落實好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三年行動計劃,堅持分類指導和統籌推進,確保5G基站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落地見效,推動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
省商務廳二級巡視員王存表示,將通過發放1.7億元惠民消費券及5500萬元數字人民幣紅包等方式,加快營造消費增長的“煙火氣”,同時繼續用足用好新能源車輛購置稅減免等系列政策,支持重點商貿流通企業開展以舊換新和家電下鄉等活動。
農業生產方面,為了保障秋糧穩產,7月19日起,江蘇省農業農村廳在全省范圍內組織開展“奪取秋糧豐收百日攻堅行動”,要求各地農業農村部門認真分析秋糧生產形勢,對照全年生產目標任務,一著不讓落實中后期田管關鍵措施,夯實打牢全年糧食豐收基礎。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步入2023年下半場,江蘇各地各部門將繼續攀“高”,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持續鞏固經濟回升向好態勢,全力推動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
編輯:陸楚媛
責編:悅鳴
審核:戚翔 聞棟
- 唱響“三個不相信”城市精神特質,原創音樂舞臺劇《英雄楊根思》2023-12-01
- 泰州高港:省級高新區瞪羚企業達27家2023-12-01
- 泰州海陵:多彩文明實踐活動持續升溫2023-12-01
- 【地評線】聽見丨“鵝腿阿姨”受捧,“走紅”或許源于這份“家”2023-12-01
- 【地評線】荔枝網評:牽住科技創新“牛鼻子”,走好中國式現代化2023-12-01
- 守正創新,激活江蘇歷史文化生命力2023-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