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描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麗畫卷
今年的5月22日是第24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活動主題是“生物多樣性,你我共參與”。近年來,泰州各地通過實施專項調查、加強棲息地保護、數字化監測創新、培育特色物種品牌等舉措,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持續提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加快形成。
早晨6點,資深拍客戴紅章蹲守在靖江市牧城公園荷花池旁,耐心捕捉黑水雞筑巢的生動影像。
資深拍客戴紅章說:“我們最近發現這個荷塘里有一只黑水雞,雖然在靖江比較常見,但是它筑巢比較隱蔽,難以拍到。”
戴紅章是鳥類攝影發燒友,他和朋友經常追蹤拍攝這些“小生靈”,至今已有120多種。對城市生態改善給鳥類生存帶來的變化,他們有著直觀的感受。
資深拍客嚴振明說:“上個月在牧城公園,我們還拍到了以前從來沒有發現的鳥, 叫鳳頭鸊鷉。”
近年來,靖江市持續開展長江生態修復,聚焦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建設,并聯合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啟動全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工作,在馬洲島建設長江下游首家生物多樣性保護科學觀測研究站,全力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
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曹銘昌說:“調查結果表明,馬洲島鳥類物種資源豐富,珍稀瀕危鳥類眾多。科研團隊共發現鳥類221種,鳥類種數占中國鳥類種數的14.69%,占江蘇省鳥類種數的47.02%。”
通過連續三年的觀測,馬洲島記錄的鳥類物種包括東方白鸛、黑臉琵鷺、黃胸鹀、白頭鶴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白琵鷺、鶚、紅隼、赤腹鷹、震旦鴉雀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以及陸生維管植物達到245種。同時,江豚調查工作也取得重大進展,從2021年9月至2023年12月,調查人員共目擊長江江豚67群次、235頭次。
長江江豚調查隊領隊汪正飛說:“尤其從去年開始,我們發現多頭母子豚。另外,今年也觀測發現了懷孕的江豚。實施長江禁捕以后,在長江大保護這一有力措施的推進下,目前這樣的環境更加有利于長江江豚的生存。”
在泰州各地,生物多樣性保護也讓人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物種的豐富多彩。泰興市在宣堡古銀杏森林公園設置了虎鳳蝶保護小區、杜衡物種保護小區,對這些特殊種群棲息地進行保護,有效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干擾。
姜堰溱湖國家濕地公園位于全國著名三大洼地之一的里下河地區,是典型的以半自然農耕濕地為特色的郊野型濕地公園,水質清純,物產豐富,風景秀麗。近年來,姜堰區對溱湖國家濕地公園進行精心修復與打造,園內沼澤濕地生態系統逐步完善,動植物資源種類分別由2005年的182種、135種上升到392種、251種。現在,這里已經成為沿海遷飛候鳥的聚集點和鷺、鴨類水禽繁殖的出生地,“萬鳥云集 千鷺齊飛”成為溱湖生態旅游的一大特色景觀。
姜堰溱湖國家濕地公園工作人員顧亞琴介紹:“每年我們觀察到的候鳥就有30多種、近10萬只,其中還包含了東方白鸛、水雉、丹頂鶴、天鵝等珍稀鳥類。可以說,溱湖濕地已經成為候鳥棲息的天堂。”
生物多樣性是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也是衡量生態環境質量和生態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到來之際,泰州各地還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宣傳實踐活動,引導廣大市民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在興化市千垛鎮缸顧學校,烏巾蕩旅游度假區組織開展“與濕地為伴 守護生物朋友圈”科普宣傳活動,加深孩子們對濕地生物的認知,提升他們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
在醫藥高新區(高港區)鳳棲湖景區,生態環境宣傳員向市民、游客發放宣傳手冊,講解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性,倡導大家行動起來,守護好地球家園,讓生物多樣性永續發展。
泰州醫藥高新區(高港區)生態環境局辦公室主任曹金麗說:“開展不同形式的主題宣傳活動,可以進一步普及生物多樣性知識,增強公眾的保護意識,動員社會各界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實踐。”
泰州臺綜合報道
編輯:曹佳蓉
責編:宋涔瑋
審核:戚翔 聞棟
- 時政|姜冬冬在滬拜訪部分知名企業 主動承接上海產業轉移 推動2024-12-15
- 興化|守護“綠水青山” 贏得“財富之源”2024-12-15
- 項目|滬渝蓉(北沿江)高鐵連續梁中跨合龍段順利澆筑完成2024-12-05
- 人文|單聲研究會成立2024-12-05
- 現場|國家憲法日:大力弘揚憲法精神 推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2024-12-04
- 關注|建功新時代 巾幗寫榮光2024-12-04
網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