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陵|項目建設“梅開二度”“梅開三度” 讓更多“頭回客”變成“回頭客”
倪澤瑞是泰州隆基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總經辦工作人員,隨著隆基綠能集團泰州基地三期項目投產,他的日常工作更加忙碌。為了維護生產環境穩定,保障訂單高效完成,每天一到崗,倪澤瑞就對工人們的生產、生活區域進行巡查。
在食堂,倪澤瑞發現由于餐盤使用時間較長,四邊破損、磨損嚴重,容易造成工人的手部劃傷。他當即與食堂負責人溝通,要求全面清查,食堂不允許再出現破損餐盤。
泰州基地三期項目擁有16條組件生產線和8條電池生產線,用工3000人,怎樣讓工人安心踏實工作,確保產能達效,這是倪澤瑞眼下思考的問題。
泰州隆基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總經辦負責人倪澤瑞說:“企業需要多關心員工,秉承著真心誠意,實實在在地為員工著想,打好情感這張牌,讓企業能更好發展。”
泰州基地三期項目采用世界最先進設備并重造電池組件生產流程,轉換效率已突破23.2%,是這項技術在全球范圍內首次實現量產,今年有望實現150億元的銷售額。
隆基綠能集團2015年開始在海陵區投資,一期項目包括2GW電池、2GW組件;2019年上馬的二期項目為5GW組件,后又升級為7GW;2022年三期項目啟動,電池和組件產能分別擴大至4GW和11.2GW。
在海陵區,隆基綠能集團的“梅開三度”不是個例。僅在泰州新能源產業園區,海優威、一道新能源、伏圖拉、錦能新能源、嘉庚特材等項目,紛紛啟動三期建設。那么,國內外新能源企業為什么對海陵區情有獨鐘,投資一再“加碼”呢?隆基綠能集團泰州公司總經辦負責人陳凱一語道破了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隆基綠能集團泰州公司總經辦負責人陳凱說:“有百分之六十的產品是要出口海外的,在華東這塊走海運,包括陸運聯動是很方便的,泰州位于華東區,所以說交通這方面運費會節省很多。”
乘著這股東風,海陵區聚力發展太陽能光伏電池與組件、動力與儲能電池和新能源裝備制造三條特色“子鏈”,目前已集聚光伏、儲能電池等新能源及配套類企業超百家,形成以新能源產業園區為核心基地、海陵工業園區配套互補的“一核多元”集群發展格局。
索拉特特種玻璃是一家生產太陽能應用領域新型玻璃材料的企業,與隆基、一道等光伏企業一直有著深度合作。2020年,索拉特玻璃項目從常州來到泰州,產品下線后可直達隆基等企業生產一線,開啟“隔墻供應”的全新產業配套格局。
泰州索拉特特種玻璃有限公司總經理劉雁山說:“不光是江蘇隆基,還有滁州隆基和嘉興隆基,我們都開始給他們供應產品。”
今年,索拉特將生產5000萬平方特種玻璃,銷售額達8億元,同比上升60%。為滿足產能,公司二期生產線即將啟動。
近年來,海陵區推動集群內企業間建立穩定配套關系,同時與上海、蘇州等地區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和集群開展長期合作配套,實現“內部隔墻供應、外部穩定拓展”,以“鏈式路徑”實現集聚發展。
事實上,光靠“隔墻供應”還不夠,要真正讓項目“梅開二度”“梅開三度”,營商環境至關重要。
在江蘇中科科化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會議室,作為制造部長的王全勝正與來自上海的設備供應商對接,加快推進二期項目設備進場調試進度。二期項目投產后,生產線達到14條,年銷售額15億元,比一期翻了7倍。
去年,科化新材料二期項目破土動工,隨著項目建設進入尾聲,作為配套工程的甲類危險品庫也著手建設。由于倉庫的特殊性,施工許可證的辦理周期長達半年,不僅影響到二期項目按期投產達效,也會延后企業的上市計劃。
江蘇中科科化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會議室制造部長王全勝表示:“上市計劃有個重要的環節就是要每年遞增百分之二十以上銷售額,我們二期容量是十四條線,這個設計階段就已經設計了上市這一塊。”
正當企業陷入焦灼時,海陵區在全省率先推行承諾在先的“以函代證”改革,實現審批服務“提前跑”,為優質、誠信企業打開通向快速落地建設、疾速投產達效的綠色通道。
海陵區行政審批局項目建設科副科長顧天鏡說:“只要企業能夠拿到消防審查意見,安全跟質量部門也能同步介入,我們就能實現用《建筑工地施工許可意見函》代替《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這樣讓企業能夠早開工、快投產。”
“以函代證”政策明確:只要企業符合用地和規劃,在施工圖設計審查合格的前提下,就可以發放《建筑工程施工許可意見函》,待企業在項目竣工驗收前補齊相關手續,再換取正式的《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
近年來,海陵區不斷創新思維,持續優化營商環境。2021年在全市率先推出“拿地即開工”審批服務模式,對全區工業項目實施“容缺預審查”服務。2022年,海陵區將服務范圍從工業項目擴大至重大產業項目,形成容缺預審和容缺后補事項清單。今年,海陵區把更多精力放在項目審批服務上,通過窗口前移,實現全托服務、集成服務和靠前服務。
不僅如此,近年來,海陵區委常委會也多次開進企業車間、為企業量身定制“365”幫辦服務品牌、常態化開展“三大一送”暖企行動。
海陵區還借助入選江蘇省首家“科創江蘇”試點縣區的契機,先后建立江蘇大學泰州新能源研究院、中山大學—泰州—太陽能聯合研發中心等協同創新平臺,通過全力厚植“營商沃土”,讓更多企業家選擇留在海陵、愛上海陵。
記者:王彬彬
特約記者:丁楊欣 金月
編輯:徐群薪
責編:悅鳴
審核:戚翔 聞棟
- ?現場|節前商品價格檢查 保障節日放心消費2024-02-01
- 教育|公益寒托班 冬日新溫暖2024-01-31
- 文化|王珮瑜:京劇清音會 拉近與觀眾的距離2024-01-31
- 靖江|數字賦能江河管護 無人機“上崗”巡查2024-01-29
- 安全|泰州各地加快推進“瓶改管(電)”2024-01-29
- 關注|為船員“送服務、送祝福、送安全” 泰州開展“幸福泰舟 2024-01-26